她是“虎扑女神”唯一的外国人,不要爱情只为事业,31岁少女爆棚
2025-02-14 16:58:20
张琼华:郭沫若原配,独守空房68年,26年后丈夫归家,已另有妻儿
这天阳光明媚,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张琼华的身上,花白的发丝微微闪着金黄色的光。张琼华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墙上挂的照片,似是在回忆着什么。直至门口处传来了两声“妈妈”,才把张琼华从回忆中拉回来。
一听到那两声妈妈,张琼华的眼眶就红了,看着眼前郭沫若与于立群的两个女儿郭庶英和郭平英,张琼华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那么,郭沫若与于立群的女儿为什么要叫张琼华妈妈呢?张琼华又为何会因为一句“妈妈”就泪流不止呢?
那是1912年的春天,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在很多方面诸如社交礼仪、衣着容貌、婚礼仪式、婚姻制度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举个例子来说,婚姻制度方面正从旧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婚姻自由过渡。
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取缔,当时中国很多人的婚姻依然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张琼华和郭沫若就是如此。
郭沫若事先并不知道家里给自己定了亲事,等知道的时候也为时已晚。
彼时的郭沫若正在成都念中学,经常会读一些外国的爱情小说,像《撒喀逊劫后英雄略》一类的。小说给人的幻想空间很大,郭沫若十分羡慕小说中的浪漫爱情,总是幻想着自己的另一半如空谷幽兰一般神秘高雅,如野百合一般洁白无瑕。
郭沫若虽然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但是也不忍违背父母的意愿,趁着学校春节放年假的空档回家同张琼华成了亲。
成亲当晚,郭沫若满怀期待,因为媒婆对张琼华的外貌大家赞赏,郭沫若也觉得他的妻子应该就是他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吧。
但是要知道媒婆一张嘴,癞蛤蟆也能说成白天鹅,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郭沫若一掀开盖头,什么幻想也没有了,只剩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深深印刻在脑海中。他当即郁闷不已,转身就走了出去。
这是郭沫若对张琼华外貌的记载,那么张琼华真的是像郭沫若所说的那么不堪吗?
其实不然,张琼华虽然不是倾国倾城的佳人,但也是容貌端正、白白净净的普通姑娘,她的鼻孔并没有像郭沫若所形容的那样夸张。只能怪郭沫若对新婚妻子的幻想太过于美好了。
张琼华是一个传统教育下的大家闺秀,见丈夫郭沫若新婚之夜理也不理她就走了,一时之间难以承受打击,却也只能默默流泪黯然神伤,她没有问丈夫为什么,也不为自己争辩。
好在郭沫若的父母是明事理的,极力劝说儿子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必须得好好对待儿媳,见儿子还是冥顽不灵,二老只好搬出孝道逼他就范。郭沫若自觉有苦说不说,但还是顺从父母的意愿,第二天就闷闷不乐地带着张琼华到张家回门。
可以说郭沫若和张琼华的婚姻是当时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写照,像鲁迅、郁达夫等都曾在传统婚姻里苦苦挣扎。身处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们一边困囿于名存实亡的婚姻泥沼里出不来,一边又十分向往婚恋自由的新式婚姻。
只是对于男人来说,逃避太简单了。郭沫若在成婚后的第五天,便找到一个借口远离让他感觉是受难的婚姻,那就是外出游学。
郭沫若一路辗转从四川到天津,又从天津到日本留学。他学习十分刻苦,只为了取得好成绩获得公费助学金,当然也不排除他实在是不想回家的意愿。郭沫若这一离家,便是27年。在此期间,郭沫若又结了两次婚。
可是张琼华呢,她能逃避得了吗?答案是不能。作为郭家的儿媳,她得恪守妇道、侍奉公婆、操持家务、交际应酬等。如无意外,她的一生就会这样度过。
虽然当时社会总在强调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可现实却是男人解放了,女人还没有。她们恪守旧制度的一切,说她们愚昧吧,可是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她们难能可贵的品质。
张琼华不见得有多爱自己的丈夫,可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这一生认定了郭沫若。
郭沫若走后,张琼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为儿媳的本分,她替丈夫照顾父母几十年,毫无怨言,可以说是大大减轻了郭沫若没能赡养父母的愧疚之情。
从1912年嫁入郭家,张琼华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几十年如一日地侍奉公婆。郭沫若的母亲1932年去世,父亲是1939年去世,张琼华分别照顾了他们20年和27年。这也是郭沫若在分家后将自己的那一份祖业送给张琼华的原因。
可见张琼华是一个孝顺、贤良淑德的女子。
郭沫若走后,张琼华和他的婚房里还是一直保持着原样没变。张琼华将郭沫若的东西保存得十分完好。
郭沫若的书、诗稿、作文、出国后寄回来的信和照片等,都被张琼华细心地保存着,哪怕郭沫若的信里极少提到她。
睹物思人,张琼华想他了,就翻翻他以前看过的书,摸摸他用过的东西。
后来在郭沫若去世以后,有关部门想要征集郭老生前的东西,张琼华毫不犹豫地就将东西全部拿了出来。《少年诗稿》和《樱花书简》的顺利编撰离不开张琼华的无私奉献,所以张琼华是一个识大体的女子。
郭沫若1923年就回国了,可是他心中对张琼华有愧,也不愿意见她,就没有回老家。直到1939年2月,他的侄子找到他说郭父年老体弱,实在是想念儿子,想让他回家看看,郭沫若才在2月下旬第一次回了家。
此时郭沫若是重庆第三厅厅长,这次回家可谓是衣锦还乡,不少父老乡亲夹道欢迎。
郭沫若一路上与大家问好,就是没跟挤在人群中的张琼华说一句话,甚至连个眼神也没给她。
张琼华心中苦涩,却也没说什么。到家后,郭沫若感激于张琼华替他尽孝道,十分诚心地向张琼华鞠躬致意,此时,张琼华与郭沫若心中皆是五味杂陈。
郭沫若第二次回乡是5个月后,他的父亲病逝,他带着妻子于立群回家奔丧。
张琼华的大度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不仅没有对于立群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甚至于立群特别的好。她让郭沫若和于立群住在她的婚房里,自己则是搬去了一个小屋子里住,还专门给于立群做她喜欢吃的菜,对于立群好得就像是亲姐妹一样。
郭沫若在父亲去世后将自己的分得的那份祖业给了张琼华,张琼华没有拒绝,但是她的日子依旧过得十分拮据。
原本张家也是十分殷实的家庭,张琼华的父亲张怀生是当地的团总,有钱有势,只是养的儿子不成器,张家后来就渐渐没落了。张琼华是家中长女,也是一个十分善良心软的女人,看着自己的兄弟过得穷困潦倒,就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因此她手上的钱也就越来越少了。
公婆相继去世后,张琼华的日子很是孤寂。原本到了她这个年龄,应该是在家含饴弄孙的,可是她膝下没有孩子,只能羡慕地看着别人儿孙满堂,后来她收养了张家的一个侄女,也算是有个伴儿吧。
在郭沫若的三任妻子中,只有张琼华没有孩子。
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佐藤富子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娶的,佐藤富子一共生了5个孩子。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是他回国后娶的,于立群比他小整整24岁,给郭沫若生了6个孩子。
孤寂的张琼华常常搬着个小凳子坐在门口发呆。不知道张琼华看着天上飘来飘去的云,会不会想要像云一样的自由呢?
土地改革之后,张琼华唯一的收入来源也没有了,生活一度十分艰难。
郭沫若从侄子口中得知此事,便每月给张琼华寄15元的生活费,后来又增加到30元,一直到1978年郭沫若去世。
郭家人不忍心看到张琼华如此艰难,就向政府提出了申请,照顾一下她的生活,于是政府便每个月都给张琼华寄生活费,除了保证她的日常吃穿用度,还将郭沫若去世后欠下的费用,也一同发给了张琼华。
乐山县政府还给张琼华安排了住房,环境十分不错。在政府的帮助下,张琼华晚年在生活方面还是没有受什么苦的。
1980年,张琼华去世。可叹的是,她这一生从嫁给郭沫若起到逝世,独守空房68年。
张琼华在成为郭家儿媳之前是没有读过书、不识字的。她是在嫁入郭家后才开始读了一些女儿经、三字经,认得了几个大字,还能算一下简单的帐。
郭沫若在日本留学的头两年,张琼华也给他写过几封信。信件内容大概就是告诉郭沫若,郭父郭母的身体情况如何,郭家人的生活状况如何等一些生活琐事;还关心郭沫若在日本过得好不好,想不想念父母一类的。
最后还是在信中说到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全家团聚的强烈愿望。
其中还提到张琼华看到别的夫妻夫唱妇随,过得十分甜蜜时,萌发了想要去日本找郭沫若的想法,只是张琼华想着她一个妇道人家应该在家料理家务,而不是跑到外面抛头露面,再加上她也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心中胆怯,最后还是放下了这个念头。
而郭沫若离家数十载,在《敝帚集与游学家书》里一共有68封郭沫若写的家信,当然郭沫若离家后写的家信肯定不止这么多。而在这么多的家信中,郭沫若只堪堪提到张琼华10次。
郭沫若并不是一个冷情的人,他会在家信中关心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就连侄子侄女也会多问两句。他只是下意识地避免谈到张琼华,即使父母在信中要求他要对张琼华好一点,他也只是不做反驳,因为张琼华是父母给他安排的妻子,反驳就是不孝。
他在信中提到张琼华的这10次,要么是敷衍了事,要么是说把她当客人一样招待。
或许也有提到过跟张琼华解除婚约的事情吧,毕竟他自己在日本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很是美满。他心中除了愧疚,应该还有同情。他深知这不是张琼华的错,而是封建婚姻制度的错。不过关于解除婚约这件事现在也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张琼华在老家苦守了68年。
郭沫若后来的两次婚姻对于张琼华来说应该是像钝刀子一点一点磨着她一样疼。
郭沫若远在日本的婚姻她看不着,可以安慰自己眼不见心不烦。后来郭沫若回乡带着第三任妻子,她还大度的照顾于立群,可是谁也不知道,午夜梦回,她会不会在心中有那么一点点怨言呢?
1963年,张琼华受到在北京钢铁医院工作的姨侄女的邀请,去北京走了一圈。
已经70多岁的张琼华可能还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见她一辈子牵挂的人,只是很不巧的是,郭老当时并没有在北京,所以张琼华的这个愿望落空了。有些资料上说张琼华到北京时受到了郭沫若的热情接待,还去中南海见了周总理,不过郭平英在一次采访中否认了这个说法。
1978年郭沫若逝世,他和于立群的女儿郭平英与郭庶英在一年后回到乐山参加国内首次郭沫若研究学术会,特意去看望了张琼华老人。
在郭平英和郭庶英的心中,张琼华虽然不是她们的母亲,但却是父亲的妻子,还是一个让人敬佩的女人,所以她们一点也不介意喊她一声妈妈。
郭平英和郭庶英一进屋就喊妈妈,她们看见那个穿着月白色中式大襟上衣的老人激动地哭了。
张琼华一生没有儿女,如今却能得到郭平英与郭庶英唤她一声“妈妈”,张琼华意外的同时,抑制不住地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不知她这滚烫的泪水中,又有几分是为自己悲剧的一生而流的呢?
尽管她们之间没有母女情分,可是弥补老人的遗憾也是很不错的。郭平英与郭庶英心疼这位深受封建婚姻制度荼毒的女人,也敬佩她无怨无悔地面对命运的不公。
张琼华是可悲的,她牺牲了爱情,牺牲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虽然她并没有错,她只是一个封建礼教下很正常的女子,她孝顺、宽容、大度、善良、识大体,可是就现在来看,真希望张琼华可以自私一点点,为她自己多着想一些。她的悲剧是时代造就的,也不乏她自身的一些原因。
2025-02-14 16:58:20
2025-02-14 00:47:35
2025-02-14 00:45:19
2025-02-14 00:43:02
2025-02-14 00:40:46
2025-02-14 00:38:30
2025-02-14 00:36:14
2025-02-14 00:33:58
2025-02-14 00:31:42
2025-02-14 00:29:26
2025-02-14 00:27:10
2025-02-13 09:37:18
2025-02-13 09:35:02
2025-02-13 09:32:46
2025-02-13 09:30:30
2025-02-13 09:28:15
2025-02-13 09:25:59
2025-02-13 09:23:43
2025-02-13 09:21:27
2025-02-13 09: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