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至西安的这趟普快列车,运行20年,承载着福建学子的青春记忆
2024-12-31 02:59:37
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在古代居然这么有名!
军粮城(今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镇刘台村西南)为转输漕运军粮而得名。
军粮城遗址
在东丽区军粮城镇刘台村西南1公里,东距贝壳堤0.5公里,南距海河4公里处,有一处唐代军粮城遗址。四面城墙已平,呈略高出周围平地的长方形土台,南北长320米,东西宽250米。
据唐杜佑《通 典》记载,军粮城海口在唐代前期称为“三会海口”。因其地处北运河(沽河)、南运河(清河)、大清河(滹沱河)汇合入海处而得名,是当时的守藩重镇,漕运中转枢纽。
唐代军粮城很发达,主要是因为唐代为防御北方奚、契丹等游牧民族侵扰,在幽、蓟驻守重兵,粮饷由江南漕运供给,并且主要靠海运。唐太宗曾两次北上天津,以天津为根据地,攻辽东、征高丽。杜甫《后出塞》诗中的“云帆转辽海, 粳稻输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就是描述当时的海运情况。唐代海运在“安史之乱”后停止。
军粮城遗址
据考,军粮城旧址并非唐代遗迹,而是汉武帝时代建造的古城。《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在循水道调查时发现, 距海不足2公里,有一座古城垣,城址已平整为略高于周围平地的一片高地,城垣遗迹依稀可辨,东西长约300米, 南北130米。规模较“一里方城”的县城要小,可能是“邑” 一级的建置。郦道元根据《水经·淇水》考查这座古邑时写道:“清河又东径漂榆邑故城南,俗称之角飞城。”《水经·淇 水》里的“漂榆邑”说的就是军粮城。
40年代,军粮城的村民
《曹操征乌桓时开通运渠事迹考略》中说,“海河之北为军粮城,海河之南为东泥沽,两地隔河相望。由清河又东北过漂榆故城南……自是入于海的地理位置看,漂榆邑、漂榆邑故城、角飞城当为天津东郊军粮城的先身。”当初曹操在天津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后,使得地处海河(时称河)尾入海口的泉州渠南端地方,成为河、海航运输转的要冲。东汉末年写成的《水经》一书,就专门记载了这个要冲名“漂榆邑”,是汉武帝时代的遗物。
军粮城以前还叫角飞城。史书记载,西晋以后,中国北方陷入少数民族混战的局面,天津平原先后为后赵、前燕所统治。赵王建平元年(330),后赵王石勒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漂榆邑故址修筑了角飞城,又日漂榆津,并命王述在此煮盐。8年后,即后赵建武三年(338)年,石虎“以桃豹为横海将军、王华为渡辽将军,率舟师十万出漂榆津”伐辽。漂榆津即漂榆邑之津,与角飞城是一个地方。
唐代初年,角飞城(军粮城)仍然存在,仍称角飞城。后来,因为战争需要,大批南方物资北运,唐中宗神龙二年 (706),沧州刺史姜师度“约旧渠,傍海穿槽”,沿着曹操开凿的泉州旧渠故道,重新挑挖了一条平虏渠,把海河尾与鲍丘水连接起来,这条平虏渠的南端也在角飞城。这样南方运来的大批军需物资尤其是粮食集聚在那里,成为“江淮挽输,千里不绝”的壮举,军粮城的名称也就叫起来了。
“军粮城”之名在唐宋时期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中后期叫起来的“军粮城”,到北宋时曾改称“聚粮城”。当时,北国(指辽国)与杨家将征战时,曾在此存储军粮,故称“聚粮城”。而现在的芦台在那时改称“军粮城”。因为芦台是杨六郎屯兵存粮之地,军粮城是萧太后屯兵存粮之地。萧太后很迷信,下令把军粮城改为“聚粮城”。到了金元时期,芦台的军粮城废,聚粮城复称军粮城至今。 军粮城始建年代目前虽无定说,但它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则是大家公认的。
2024-12-31 02:59:37
2024-12-31 02:57:22
2024-12-27 08:04:01
2024-12-26 09:23:25
2024-12-26 09:21:09
2024-12-26 09:18:53
2024-12-26 09:16:38
2024-12-26 09:14:22
2024-12-26 09:12:06
2024-12-26 09:09:50
2024-12-26 09:07:34
2024-12-26 09:05:18
2024-12-26 09:03:03
2024-12-24 08:38:44
2024-12-24 08:36:28
2024-12-24 08:34:13
2024-12-24 08:31:57
2024-12-24 08:29:41
2024-12-24 08:27:25
2024-12-24 08: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