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轮回只为牵起那一份爱的动漫《狐妖小红娘》系列
2023-12-11 14:59:04
屠守锷,中国导弹专家!“两弹一星”元老,中央曾派出军队保护
长空剑舞拓天荒,一腔热血投国防。
在上个世纪,为了帮助艰难站起来的中国稳住脚跟,为了让虎视眈眈的眼睛,收起不怀好意的蔑视,有这样一群航天人,青年立志,留学归来,毅然投入新中国国防建设大流中。
不眠不休的日夜,是他们殚精竭虑、为国奉献的见证,令世界惊叹的成绩,是他们耗尽心血、保卫家国的加冕。
今天,我们就将带您走近,这群人当中的一位志士,“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的,屠守锷。
提起屠守锷,也许有些观众朋友们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当我们说到“八年四弹”计划,洲际导弹,以及长征系列卫星,这些航天“明星”,一定没有人未曾听过它们的名号。
在这个重大的计划,这些重要的导弹、卫星研发中,如果少了屠守锷这个名字,中国航天的历史进程,也许将大大后退。
40年前一个春日,一枚导弹划破长空,在人们的目送下,飞射远方。
那是屠守锷航天事业中,最重要的一刻。就在不久之前,他怀着自信、期待与紧张的心情,缓缓地在那张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可以发射。近二十年的心血和期望,就在这一刻了。可以发射。可以成功!
望着那枚导弹远去的轨迹,他久久不能移开视线。一直以来积攒的紧张和不安,在这一刻达到了最高峰。
准确命中!成功!
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安,像鼓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嘭”的一声炸开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喜悦,和无法言说的激动。这一刻,所有人都欢呼雀跃,互相拥抱。
而屠守锷在这巨大的喜悦和激动之中,内心的情感迸发而出,再也无法抑制。他又哭,又笑,20年的艰辛和困苦,数十年的执著和追求,在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满足。
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成功的一刻。屠守锷是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在这次发射之前,他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屠守锷接过研制导弹的任务,是在他四十岁时。当时的他,已经是国内顶级的航空专家之一,被国家看重,邀请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做导弹研发。问题是,屠守锷一直以来学习的是飞机专业。导弹,别说研究了,可以说连入门都还没摸到呢。
那你为啥要改行搞导弹?
面对疑问,他坚定地回答:
因为国家需要!
从此,屠守锷进入钱学森领导的研究室工作。当时有很多专家都和他一样,没有什么基础,但凭着一腔为国的热情,硬是在资源极为紧缺的条件下,又做研究又学习,艰难地在实操当中摸索经验。凭着中国引进的苏联导弹,屠守锷在仿制和研制的过程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就在屠守锷等一众研究人员,一派热火朝天的时候,坏消息传来了。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原本派来帮助我们的专家都要被送回国了!这可怎么办,本来就没什么基础可言,这还没学习几年,老师又走了,中国的导弹事业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屠守锷只说了一句话: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接着干,自己干!
只有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可靠的。愈发坚信这一道理的屠守锷,也愈发潜心投入研究,志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导弹!
1962年,我们自己研发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失败。这时,屠守锷接过了这个危险的任务。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热情,他带领和指导一众研究人员,重新设计、修改、再研究。64年以后,这种导弹连续8次的试验都圆满成功。中国第一批导弹技术专家,也成长了起来。
但这只是屠守锷成功迈出的一小步。真正重大的责任,是三年后的远程导弹研究任务。短短6年之内就得研发、制造出来试飞,8年之内就得保证稳定完成。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对人员和环境的要求都十分之高。可偏偏在研究刚起步的时候,就赶上了国家的政治风暴。众多研究学者被卷入这场风暴之中,屠守锷也不例外。
当时,他一边要奋笔疾书、抓住一切机会搞科研,一边还要躲避政治风雷。但接连不断的轰炸是避免不了的,他只能在批斗会上,无视其他人的责问,不停地查资料、做研究。在这种艰难的情形下,屠守锷团队依旧在3年之内做出了一套设计方案。但就连这方案,也要受到批斗和非议。
旁人如何说,无关紧要,我只知道,导弹是真正国家需要的。
屠守锷力排众议,在周总理的支持和保护下,准备将导弹出厂试飞。这时,有人报告给了周总理,认为这导弹质量有问题。
周总理问:
屠总,可以发射吗?
屠守锷答:
该做的我们都做了。这枚导弹,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参考,应当得到最好的考验!
于是,1971年,远程导弹半程发射成功。因接连不断的政治风波,耽搁了9年后,1980年,中国第一颗远程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
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试验,成功的那一瞬间,中国,向全世界盯着这个东方国家的眼睛,又一次宣告自己的强大!
在因政治风波影响,而搁置导弹试验的9年里,屠守锷还接过了,设计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担子。
屠守锷运用自己研制远程导弹的经验和学识,经过改进,制造出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1975年的冬天,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这枚火箭的运输下,冲出地球,成功飞向了茫茫太空。
这标志着中国卫星事业,迈出了一大步!此后广为人知的长征三号、长征四号,也就是“长二捆”火箭,就是以屠守锷领导改进长征二号,研制成的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屠守锷,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还将迟滞整整一大截。
不仅如此,屠守锷还看见了我国航天事业与发达国家的进出口差距,他大力推动出口我国自己研制的火箭,还提出用火箭、用导弹搞生产,搞经济。给中国在国际上不仅赚足了面子,还赚了不少银子。
屠守锷的航天梦,在他还是个少年时,就已经悄然种下。
那时正值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乱动荡时期。那年冬天,屠守锷的父亲来到上海,准备接游学的屠守锷回家过年。可就在途中,日本人的飞机来了!一个个炸弹从天空坠落,前一秒还繁华热闹的街头,下一秒就在这弹雨中成为断壁残垣,尸横遍野。
望着天空中那散布罪恶后,又扬长而去的轰炸机,看着自己面前倒塌的房屋,残缺的尸体。屠守锷咬紧牙关,
暗暗下定决心:
我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从这以后,屠守锷愈发奋发图强,努力读书。在抗日战争时,他目睹了一幕幕惨烈的场景,经历了一场场残酷战争的考验和阻碍。但这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投身航空事业、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决心。
几十年后,尽管没有造出飞机,但他造出了中国导弹事业的里程碑!
屠守锷是“中国航天四老”里最沉默寡言的一位,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古板的老学究。不说话,也不搞人际关系,常常让不了解他的后辈们生出敬畏之感。有一次还因为他的言简意赅闹出了一个乌龙。
“图。到我办公室来。”
屠守锷在电话里对助理说。
迷惑的助理带了一堆设计图去了他的办公室,结果屠守锷却问,你拿这些干什么?
原来他说的不是“图”,而是“屠”,这是他的自我介绍。
与寡言相对的是,他在做事上可一点也不“寡”,认真到了固执的程度。他可以为了一颗小珠子,趴在地上找几个小时,只为了避免那一丝影响导弹的风险。他还可以不顾自己60岁的高龄,独自一人爬上发射塔,只为了最后的检查工作……
他很少说话,很少宣扬。一生致力于搞科研,并没有多少积蓄的屠守锷,却一口气捐赠了30多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奖学金。他不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个基金,他只希望清寒的学子,可以借这一点力量,实现宏伟志向。
锷,刃也。
人如其名,屠守锷为国家研发导弹、制造火箭、开拓航空事业,他就是中国这把剑上的刃,破开重重阻碍,义无反顾地向前进发。
正因有这样的仁人志士,中国才得以真正富强,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几千年而不灭不衰,在新时代的土壤上,实现伟大复兴!
2023-12-11 14:59:04
2023-12-11 14:56:59
2023-12-11 00:26:40
2023-12-11 00:24:35
2023-12-11 00:22:30
2023-12-11 00:20:25
2023-12-11 00:18:20
2023-12-11 00:16:16
2023-12-11 00:14:11
2023-12-11 00:12:06
2023-12-11 00:10:01
2023-12-11 00:07:56
2023-12-10 05:09:19
2023-12-10 05:07:14
2023-12-10 05:05:10
2023-12-10 05:03:05
2023-12-10 05:00:59
2023-12-10 04:58:55
2023-12-10 04:56:50
2023-12-10 04:54:45